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办公OA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是在:首页 > 清廉瓯飞 > 党建群团
推进全域文化繁荣 实现全民精神富有
发表时间:2022-11-01 10:11:48    浏览量:600次    作者:    来源:温州日报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将“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之一,提出“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明确指出深化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推进温州宋元码头遗址等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利用,提升吴越文化以及浙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博强省。

  温州是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建设、宋元码头遗址保护利用吴越文化以及浙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开发重任的重要承担者,是浙江打造文博强省的核心成员。温州正迎来重点文化资源开发、优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春天。着力推进温州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一是要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要整合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打造城市文化标识;二是要加快地方重点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推进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建设宋韵文化温州高地;三是要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化供给能力,实现全民精神富有。

  整合富有代表性文化元素

  打造温州城市文化标识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今年温州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城市发展定位,审时度势地提出了“高水平建设新时代文化温州”的时代命题。

  高水平建设新时代文化温州,首先要梳理和挖掘精品文化,打造城市文化标识。城市文化IP能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变为可感知的内容,形成具象的城市文化标识,是盘活城市文化遗产,推动城市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激活城市古老与现代文明的标识,能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因此,温州需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城市定位,打造辨识度高、与城市底蕴高度吻合、符合现代人审美、特别是更吸引年轻人的城市文化IP,形成一套系统的IP产业链,充分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通过城市文化IP打造,拓展温州文化产业链、增加文化的附加值,从而温州5000余年渔耕文明、2200多年行政建制文明和1000多年开埠通商文明可以焕发出更强烈的时代生机,温州城市魅力和影响力可全面彰显。

  推进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

  建设宋韵文化温州高地

  南宋时期,温州一跃成为贸易大港,快步进入繁盛时代。南宋诗人徐照在诗中描绘“十万人家城里住,少闻人有对门山”,反映了当时温州城市的繁华景象和人口规模。南宋时,温州文风达到了鼎盛。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南宋温州进士人数达到了1191人,进士登科数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出现了“文风兴盛、文人墨客辈出”的盛况,赢得了“东南小邹鲁”的美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永嘉学派兴起,温州本土文化意识开始蜕变,开始形成具有独特风韵的文化现象。

  因此,温州是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建设、宋元码头遗址保护利用以及浙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重要承担者。新时代,温州扛起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建设的重任,建设宋韵文化温州高地,首先必须要推进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一方面,深入实施“温州学研究计划”,系统梳理永嘉学派的思想理念,并将“义利并举”等永嘉学派的核心思想进一步注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为温州续写创新史注入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适时创新展现的形式与方法,发挥互联网传播方便快捷的优势,推进温州宋韵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珍贵古籍的数字化。以南宋温州出现的一些“文学艺术、雅致生活、民俗风情”为元素,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企业,推动宋韵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化供给能力

  实现全民精神富有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温州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最终的目的之一实现全民精神富有。要实现全民精神富有,必须要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化供给能力。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优化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有文化礼堂”建设,构建高水平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现公共文化设施供给的均衡。二是开拓渠道,整合企业和社会等资源。运营好文化礼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及农家书屋等基础文化载体,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的精品文化品牌,提升公共文化空间日常文化产品供给品质和层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质的需求”,充分发挥文化空间的作用与价值。三是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字化改革驱动全域文化繁荣。建立完善群众文化需求评价反馈机制,让人人都是优质文化供给的参与者和享受者,改进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措施、丰富服务内容,激发起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欲。最终真正发挥文化在推动文明进步、提升生活质量、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